![]() |
古人挺講究風水的,勘輿術中有一個核心的概念——“氣”!皻狻笔鞘裁矗窟@可是勘輿術上一個挺玄乎的東西。我猜想,大概沒有多少學者能真正弄清,或是愿意弄清“氣”的本原到底是什么。我也不懂,是裝懂。如果借用中國古代勘輿術的概念來描述,“氣”就是一種存在,是萬物之源,包括人,都是由氣形成的。即,父親的乾陽之精氣,與母親的坤陰之血氣,精、血二氣相交融,才誕生了人,此即《莊子》中所謂“人之生,氣之聚也”。而人為什么會死,則是“氣”散所致,“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此就是大家常掛嘴邊的話,“人活一口氣”。
“氣”分生氣和死氣兩種,顯陰、陽之別,有金、木、水、火、土五類屬性。風水寶地就是有生氣之地,得生氣的地穴才是活穴,能蔭及子孫,是可保江山社稷不倒的龍興之處。這也是古人,甚至今人都會花大功夫大把錢,請勘輿師(民間俗稱“風水先生”)尋找風水寶地的主要原因。朱元璋,為什么能開創大明王朝,當上皇帝,朱氏有277年帝王家歷,民間傳說是因為他祖墳葬得好,父母埋到一塊風水寶地上,恰巧這里有王氣,是真龍結穴之處。
明“吳中四才子”之一的徐楨卿所著《翦勝野聞》記載,“帝(朱元璋)父母兄弟相繼死,貧不能具棺,與仲兄謀草葬山中,途次便斷,仲返計,留帝視尸。忽風雨,天大晦,比明視之,則土裂尸陷,已成墳!边@段記載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就是說朱元璋放下扁擔的“土裂尸裂”地方,正好處于龍脈上。因為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結果“平地起墳”,朱家子孫有了帝王命,從此風流三百年。公元1644年滅亡了,則是帝王之氣不存,龍脈受傷之故。
吳晗《朱元璋傳》將上述“野聞”又進行了創作,意在解釋“平地起墳”的迷信現象,“突然間風雨交加,雷轟電閃,整個天像塌下來似的,兩兄弟躲在樹下發抖。約夠一頓飯時,雨過天晴,到山坡下一看,大吃一驚,尸首不見了,原來山坡土松,一陣山洪把坡上的土沖塌了,恰好埋了尸首。”吳晗是明史專家,他是“無產階級學者”,可能知道野聞是附會之說,不合毛澤東的無神論思想,才弄出了“山洪說”。雖然合理卻不合情,反而不如徐楨卿的記述有趣。
實際上還是朱元璋本人客觀,自己把民間傳說給否定了。朱元璋父親朱五四(朱世珍)死后不到十天,其母親又死了,接著哥、嫂、侄倒地!睹魇贰ぬ姹炯o》記載,“至正四年,旱蝗,大饑疫,太祖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可見,朱元璋父母那塊風水寶地不是巧遇,而是鄉紳劉繼祖看他可憐,動了惻隱之心,看在鄉里鄉親的面子上,送給朱家的,也非“天葬”。因為這件事,朱元璋稱帝后不忘記恩人,雖然劉繼祖已死了,仍給他當了官,特下詔追封他為“義惠侯”,以示感激。
一塊風水寶地真有那么神奇?神奇到可以讓家貧如洗、被迫去當和尚的朱元璋得到萬年江山?一下發跡?古代勘輿術認為,其作用是通過“氣”來完成的。
中國古代風水鼻祖、晉代大學者、山西人郭璞(公元276-324年),在其所著的《葬書》中,闡述了感應原理和作用關系!对釙分蟹Q,“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內,以蔭所生之法也。經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栗芽于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這段話也是中國古代勘輿術的理論基本,字面晦澀難懂。其實,大家也沒有必要弄得全明白,知道個大概意思也就足夠了:就是埋葬要選擇有生氣的地方,即所謂風水寶地,有生氣才有萬物。人是氣的產物,人體骨格就是氣凝結而成。人死了,氣也散了,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機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氣的地方,就會枯骨逢春,靈魂得到升華。是人都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樹,父母是“本”是樹干,子孫則是父母在世間的“樹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氣,“本”就會生機盎然,與“本”一脈相連的“枝”也會大大受益,枝繁葉茂,福澤綿長。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郭璞在說理中拿“銅山西崩,靈鐘東應”的故事。漢武帝劉徹當政時,未央宮殿前懸著的一口大銅鐘出現異象,無故自鳴。劉徹趕緊派人找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東方朔問問原因!稘h書·東方朔傳》記載,“(東方朔):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子母相感,鐘鳴,山必有應者!睎|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是西漢早期的辭賦家,很有學問,通過自薦為劉徹賞識從而走上仕途,先后當過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的有點像后世清朝的紀曉嵐,詼諧敏捷,擅觀顏察色,常在劉徹面前談笑取樂。他的“天地感應”之說吹得與郭璞的勘輿基理一樣,天衣無縫:銅鐘是山的兒子,山是銅鐘的母親,母子連心,所以銅山崩裂了,鐘自然響了。三天后,他的話果然應驗了:“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余丈!
這里插一句,因為有“感應”一說的存在,過去民間還有一種“洗骨葬”。如果家人生病了,或家中出災禍,會認為是已死去先人惹的禍,風水不吉,尸骨不凈。于是要將墳重新挖開,把尸骨取出,用清水洗刷干凈,越白越好,名為“除崇”,再重新擇吉地入葬。這種葬法過去有不少地方都有,如浙江開化。據清乾隆年間《開化府志》記載,當地的普馬族人在家里死人后,會首先埋在家里,每天用開水往上面澆,等到尸體腐爛了再取出來,刮去腐肉,洗凈骨頭,用綢緞包好。然后圍著白骨跳舞,收藏在家里三年之后才擇地下葬。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又會把骨頭取出來,說是附上了鬼怪,得再洗一下。在貴州地區的苗族人中間以前也有這種葬法,名為“洗骨苗”。這種怪異葬法的存在,就是郭璞在《葬書》所闡述的感應原理,“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風水寶地找好了,即“尋龍”成功了,取穴下葬也還有講究,要“點空”,否則同樣影響子孫發達!皩垺笨瓷絼,“點穴”看地形,龍主形,穴主氣。穴是什么?就是陵墓置放的棺槨地方,帝王陵寑中叫地宮。有龍必有穴,如果因為筑穴而破了地氣,那這風水寶地不是白選了么。因而墓穴的朝向、深淺、下葬時辰、動靜都有說法,講究什么藏風聚風、前呼后應,要交合分明,左右相濟,即所謂的左輔“青龍入!,右弼“白虎馴睢保磺啊爸炻櫧鷂琛保后“玄武垂首”。這些什么“青龍”、“白虎”、“?/FONT>雀”、“玄武”什么的,都是古代勘輿術上的術語,是山勢地形與周邊環境的特征概括。大家知道這么回事就行了,如果要弄清,那可太復雜了,沒有必要。
古人認為,生氣和死氣是辯證的關系,同時存在,僅因時序和方位的不同而有異。疑后人假托黃帝之名而作的《黃帝葬經》稱,“正月,生氣在子癸,死氣在午;二月,生氣在丑艮,死氣在末坤······”因為這個原因,過去風水師都隨身帶有測定方位和時序用的羅盤,就如現代商務人士的手提電腦一樣,是勘輿必備工具,通過羅盤可測知龍脈走向和生氣強弱。如果葬到了壞方位壞時刻就糟糕了,“凡葬不得吉氣,即陷子孫貧賤衰絕”,所以“葬地者可無慎乎”,不能不重視。
有一個民間傳說很有意思,武則天當政時官至侍中的郝處俊,死后遭到掘墓開棺之嚴懲,據說就是葬的方位出了問題。郝處俊下葬后,當時有懂風水的人走過郝的墓地,看罷嘆稱,“葬壓龍角,其棺必斫”。后來郝的子孫犯事,誅連九族,郝在地下難逃禍害,果然被武則天派的人把他的墳給挖了,棺材撬開砸了。歷朝歷代的帝王為了選得一塊可以蔭及子孫,保全國運的風水寶地,不惜花費巨資,并當成國是商議。從秦始皇嬴政,到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再到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臨,無不重視壽宮(陵寑)的選址問題。
下葬后,也不能大意,要注意保護地氣和龍脈,封以厚土,圓堆“藏金”,不致泄氣,這也是后來陵墓都有高大封土的原因之一。因為這個道理,中國古代出現了挖人祖墳、斷人龍脈的事件多不勝數,故意使壞。而盜墓之所以被世人視為斷子絕孫之行為,也是因為祖宗的地氣被泄之故,才恨得咬牙切齒。尸骨下葬后也不可輕易遷移,否則會壞了風水,發跡不了。如朱元璋,公元1368年于應天(南京)稱帝后,首先想到要把父母、兄嫂的墳遷址,盛裝豪槨隆重再葬,并派精通風水的劉基前去安徽鳳陽老家堪查。劉基回奏,山川靈氣不可動,一動風水就不靈了,會破了朱家龍脈。迷信的朱元璋遂放棄了重葬的念頭,選擇在原址上修建大型皇陵。因為這個原因,鳳陽的明皇陵是沒有地宮的,這也是歷代帝王陵寑中少有的現象。同時,狂施皇權,給下葬時連棺材都沒有的父母、哥嫂封官加爵,一輩連飽飯也未吃過幾天的朱五四當上帝王,追為“淳皇帝”,廟號仁祖。
風水寶地與子孫發跡之間的關系,有無科學道理?這個問題討論了N遍了,不用我多說,信不信由你。有不少人持否定意見,我看是真偽俱存,過于主觀就不好,就成了迷信。所有發了財當了官做了皇帝的人,都會稱祖上埋到了風水寶地,這就是一種附會。實際上其向世人所解釋的發跡之謎,是掩蓋巧取豪奪、濫殺生靈之罪惡的一種借口。而一些子孫倒霉的也不一定就是風水不好。唐朝的郝處俊遭挖墳砸棺之禍,并不是因為葬的方位不好,壓了龍尾巴,而是因為他系唐高宗李治的老臣,生前就強烈反對武則天,武氏一直懷恨在心,生前奈何不了,死后便可以隨心所欲了。
關于朱元璋葬父葬到了風水寶地上還有一個民間傳說,當時朱父“尸陷地裂”,得以平地起墳。雨過天晴,朱元璋急急跑出躲雨的寺廟,到原地一看壞了,父親的尸體沒有了,感到十分迷惑,便橫在抬尸的扁擔上四肢拉開,仰天長嘆,等二哥趕回來商量怎么辦。一個老和尚恰好走過,覺得驚奇:扁擔與朱元璋的身體正好構成了一個“天”。不一會兒,朱元璋又側身翻轉,這更不得了了,又成了一個“子”!疤熳印爆F世,此人必貴。果然不出老和尚所言,朱元璋后來當了大明皇帝。天下哪有這么好的事情?朱元璋能夠建立大明王朝,也是與蒙人、張士誠、陳友諒等拼殺出來的,是“馬上得江山”。但朱元璋家祖墳葬到了風水寶地上,過去竟然一直有人相信,李自成的起義軍攻打到安徽鳳陽時,便將朱氏的祖陵破壞得亂七八糟,壞其風水,名為“斷龍脈”。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勘輿師相對來說都是古時候的地理學家,對氣候、環境較為敏感,不承認風水術有科學道理也不行,不信也不行。風水圈中過去有一個百談常新的“郭璞葬母”傳說:郭母死后,郭給母親挑選的墓穴距離河邊不到百米,如果一發大水墳便會被淹掉,這可是風水大忌。郭璞卻敢葬,預言水必退去,時人將信將疑。結果若干年后,河水果然改道了,郭母墓四周都成了桑田,郭璞的名氣因此大振。郭璞為什么敢這么斷言,無非是他對附近的山川走向河流分布氣候變化,比別人更了解。
不過啊,真龍結穴的所謂風水寶地,是皇家特權,一般人是不能享用的,否則會遭殺身之禍。史上記載,南朝宋代時浙江有位名叫唐寓之的人,出生于勘輿世家。他在外鼓吹,祖墳有帝王之氣,當在他這一代的身上顯貴,到處宣揚,后招兵買馬宣布起事,不久稱帝。當時中國正是大分裂時期,想當皇帝的人不少,亂兵四起。宋代當政是劉昱(公元463-477年,在位6年,后為蕭道成所殺,貶為蒼梧王),哪容一個風水先生與他爭天下。結果,“唐皇帝”與劉昱之兵首戰即敗,被活活生摛遭誅。
這里補充說一下,現在每年清明掃墓大軍與春運一般壯觀,為什么大家會選擇在仲春時節去掃墓?除了郊游踏青的理由外,這里面也與古代勘輿術有關?陛浶g有一個大概的解釋,認為子孫能想著先人的歸葬之處,就是天人感應的結果。清明前后正是陽氣上升季節,《管子·形勢解》,“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氣息交換旺盛,是亡人與活人“心靈感應”最活躍的時候。生者去陰宅看看,也是陰陽平衡的需要,會獲得一年的心靈平安。而且,古人還認為,生者住所陽宅要時時維護防漏雨什么的,死者所居的陵墓,即陰宅也得定期掃視修理,添土護坡防“泄氣”。從心理學上來說,這話還是有道理的。從倫理學角度看,鼓勵后人每年定期祭祀先祖故友,也是應該的,不然連祖宗都忘記了,那不是“忘本”么?還有談什么感恩、孝順?何來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