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假山設計方法要執行“三遠”原則:所謂的“三遠”是由宋代畫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疊,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疊石掇山,雖石無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謂法者,就是指山的脈絡氣勢,這與繪畫中的畫理是一樣的。大凡成功的疊山家無不以天然山水為藍本,再參以畫理之所示,外師造化,中發心源,才營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園林中堆疊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積和空間的限制,在假山的總體布局和造型設計上常常借鑒繪畫中的“三遠”原理,以在咫尺之內,表現千里之致。
高遠: 根據透視原理,采用仰視的手法,而創作的峭壁千仞、雄偉險峻的山體景觀。如蘇州耦園的東園黃石假山,用懸崖高峰與臨池深淵,構成為典型的高遠山水的組景關系;在布局上,采用西高東低,西部臨池處疊成懸崖峭壁,并用低水位、小池面的水體作襯托,以達到在小空間中,有如置身高山深淵前的意境聯想;再加上采用渾厚蒼老的豎置黃石,仿效石英砂質巖的豎向節理,運用中國畫中的斧劈皴法進行堆疊,顯得挺拔剛堅,并富有自然風化的美感意趣。
深遠 : 表現山勢連綿,或兩山并峙、犬牙交錯的山體景觀,具有層次豐富、景色幽深的特點。如果說高遠注重的是立面設計,那么深遠要表現的則為平面設計中的縱向推進。在自然界中,諸如由于河流的下切作用等,所形成的深山峽谷地貌,給人以深遠險峻之美。園林假山中所設計的谷、峽、深澗等就是對這類自然景觀的摹寫。
平遠 : 根據透視原理來表現平岡山岳、錯落蜿蜒的山體景觀。深遠山水所注重的是山景的縱深和層次,而平遠山水追求的是逶迤連綿,起伏多變的低山丘陵效果,給人以千里江山不盡、萬頃碧波蕩漾之感,具有清逸、秀麗、舒朗的特點。正如張漣所主張的“群峰造天,不如平岡小坂,陵阜陂,綴之以石。”
上述所講的“三遠”,在園林假山設計中,都是在一定的空間中,從一定的視線角度去考慮的,它注重的是視距與被觀賞物(假山)之間的體量和比例關系。有時同一座假山,如果從不同的視距和視線角度去觀賞,就會有不同的審美感受。
因地制宜原則:對假山建造的形態大小、石材質地顏色的選擇,都要和周邊的地形地貌、房屋建筑相協調,因為”山,骨于石,褥于林,靈于水”。山石的用料和做法、實際上表示一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存在。在被土層、砂礫、植被覆蓋的情況下,人們只能感受到山林的外形和走向。如覆蓋物除去,則”山骨”盡出。因此,山石的選用要符合總體規劃的要求,與整個地形、地貌相協調。例如說,規劃要求是個荒漠園,就不宜用湖石,因為那里水不多,很難找到喀斯特現象。項目地只要有石頭、無論形狀如何,只要質地堅硬,就可以作假山石用。關鍵在于建造者的獨具匠心。這樣既能節省成本,和周邊環境也協調。
尊崇風水的原則:中國的風水學,是在自然威脅人類“生存”的時候,由中國古代先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實踐、思考和感悟而建立的人與自然因地制宜,協調發展的理念。并把這一原則貫穿于中國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東、西、南、北中多具特色的城市風貌,建筑景觀和文化。所以說中國傳統風水學是我國古代建筑活動的指導原則和實用操作技術。它具有了我國古代哲理、美學、心理、地質、地理、生態景觀等諸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風水理論,在景觀方面,注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在環境方面,又格外重視人工自然環境與天然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風水理論的宗旨是,勘察自然,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選擇和創造出適合于人的身心健康及行為追求的最佳建筑環境,使之達到陰陽之和、天人之和,身心之和的至善境界。并非任何一個位置都可以設置假山。一般來說要遵循兩個原則:一個是北方、東方、東南、西南四方,此四方為過路陰陽喜見砂方;另一個就是在玄空星盤上山星生旺之方,這些方位須根據園區的具體方向再做確定,一般須參照風水原則慎重考慮,大小方位和形狀皆有一定的講究并,須注意區域內的完整與協調。
風水學上都是以易學為基礎,一個世界平面都分八方,所以一個區域也一樣,。西邊為〈損〉卦。盡量不要選建在這個位置。假山如果建在吉利方位,他的吉祥可以發揚光大,建在風水有缺損的地方可以彌補風水上的不足,如前方一片開闊則為空,不利藏風聚氣,可在前方建一圓頭假山做風水案山用,傍一半月形水池,這是對當地風水不足的完美補充。當然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不可一概而論,而應根據大門朝向,用羅盤鎖定七星臨八卦的具體方位,才能定奪。不要在大門前修建那種險峻尖兀的假山,這是人工建造的形煞 ,而大門前的假山瀑布則是典型的流淚水,反而為新增的惡煞。所以建假山一定要慎重,造得不好為新增的惡煞;造得好則為擋煞,可以化害為利。